首页 >  中药知识 >  胃肠炎胃肠里很热吃什么中成药好,肠胃发热吃啥药好

胃肠炎胃肠里很热吃什么中成药好,肠胃发热吃啥药好

来源:金话筒医药 时间:2023-04-06 15:20:00 手机版

1,肠胃发热吃啥药好

吃什什药好?尽量不要吃西药,你遇到这样的问题是天气燥热引起的,去找凉茶店喝一两次凉茶就好了(你先说明你的情况再喝)

2,肠胃湿热吃什么中药好谢谢

藿香正气水或者是平胃散平胃散健脾燥湿,药店有售。如果确定肠胃湿热,可以吃同仁堂的牛黄清胃丸,效果不错。

3,治疗肠胃炎最好的中成药

  1,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  成人口服8万单位。每天三次。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口服后比其片剂与胃黏膜表面接触面大,见效快;庆大霉素95%以上从胃肠道随粪便排出,胃肠腔内浓度高,杀灭腔内细菌作用强,故对急性细菌感染患者尤为有效;因通过胃肠道黏膜吸收入血少,约为5%,故对肾等脏器的毒副作用小。  2, 复方磺胺脒(增效磺胺脒片,含磺胺脒0.25g,甲氧苄啶25mg)  一天两次,一次4片。  磺胺脒片,英文名称4-amino-N-(4,6-dimethylpyrimidin-2-yl)-benzenesulfonamide,对氨基苯磺酰氨基脒一水合物。最早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类抗菌药。适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和肠炎。  甲氧苄啶片,英文名:Trimethoprim Tablets,其化学名为5[(3,4,5-三甲氧基苯基)甲基]-2,4-嘧啶二胺。  3,其他几种抗菌素  庆大霉素甲氧苄啶注射液  甲氧苄啶与庆大霉素在一定配比下的联合作用,可使硫酸庆大霉素的抗菌作用一般增效4---8倍(这个作用事先没想到),强大的抗菌作用可有效地治疗各种感染。  黄连素(又名小檗碱),是从中药黄檗、黄连、三棵针、唐松草等植物的药材中提取出来的生物碱(个人感觉中药作用要慢一些)。由于黄连素能使细菌表面的菌毛数量减少,使细菌不能附着在人体细胞上引起感染,因而具有抗感染作用,对革兰阳性、阴性细菌均能抑制,故常用于治疗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葡菌等引起的肠道疾病和化脓性中耳炎。  痢特灵(呋喃唑酮, Furazolidone)  英文名称3-(5-Nitrofurfurylideneamino)oxazolidin-2-one,主要在肠道起作用,故多用于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肠炎等,也用伤寒、副伤寒。近年发现对胃、十二指肠溃疡也有较好的疗效,与抗幽门弯曲菌有关。  痢特灵是治疗痢疾、肠炎的常用药,为呋喃类合成抗生素。在服用痢特灵期间,可使苯丙胺、苯福林、麻黄素的作用加强2~3倍;当同时食用富含酪胺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牛肉、奶制品、鱼类、豆类、发酵食物、巧克力以及扁豆、菠萝、香蕉时,会造成单胺类物质得不到及时处理,蓄积在体内引起血压骤升。  另外,痢特灵及其代谢产物也有抑制乙醛脱氢酶的作用。病人在服用痢特灵期间若同时饮酒,可出现面部潮红、心动过速、腹痛、恶心、呕吐、头痛、头晕等双硫酶样反应。  因此,在家庭中为了确保药效的正常发挥以及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服用痢特灵时必须禁酒和避免饮用含乙醇的药物及饮料,以及富含酪胺的食物,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更应当心。

4,肠胃上火内热有什么好药

,“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当人们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时,即是中医所说的“上火”。那么“火”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肺火: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肝火:表现为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咽疼、胁肋疼痛、尿黄便秘、甚至吐血。肾火: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火可分实火和虚火,实火指阳热亢盛实热证。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症见高热,头痛,目赤,渴喜冷饮,烦躁,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起芒刺,脉数实,甚或吐血、鼻出血等。治疗上宜采用苦寒制火、清热解毒、泻实败火的原则和方法。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火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病状。阴虚火旺都多表现为全身潮热、夜晚盗汗、形体消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躁动不安、舌红无苔、脉搏细数。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气虚火旺者表现全身燥热、午前为甚、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脉大无力、舌淡苔薄。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强肾兴阳、甘温除热为原则。分析上火虚实,针对用药非常重要。另外,有些去火的食品也可尝试,但也需对症。比如吃莲子汤去心火,吃猪肝可去肺火,喝绿豆粥去胃火,喝梨水去肝火,吃猪腰去肾火。去火”:选药有讲究常见上火症状有“吃不进”、“受不了”、“拉不出”等多种,因此,降火选药也当对症。“吃不进”是指上焦(心肺部位)有火,表现为口干、舌烂、唇裂、目赤、耳鸣及微咳。成人可选服牛黄清心丸(片),小儿可选服珠黄散等。“受不了”是指中焦(脾胃部位)有火,表现为时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呃气上逆,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宜选用栀子金花丸、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清胃散,小儿宜服七珍丹等。“拉不出”是指下焦(肝、肾、膀胱、大小肠等部位)有火,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尿色黄赤、浑浊有味,阴部时痒,妇女白带增多,甚至带黄。常用中药可选三黄片、当归龙荟丸、栀子金花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另外还有“虚火”,也就是阴虚而热,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咽干舌燥,眩晕耳鸣,健忘失眠,或干咳气短,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潮热易怒,舌红少津,脉细数,此时,可对症选服知柏地黄丸等药可选择的药物很多。---清宁胶囊,不错。你这是中气不足,虚火上炎。属于古代名医李杲所提到的“内伤热中症”。用补中益气汤,方可

最近更新

  • 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

    参苓白术散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由人参、苓术、白术等药材组成。它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腹胀、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以下是参苓白术散的功效与作用:1.补益脾胃:参苓白术散有补益脾胃的作用,...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9-17

  • 人在生命垂危时为什么不能睡人在生命垂危时为什么不能睡

    为了确保生命垂危的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护理,医护人员会采取措施保持其清醒状态,并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人在生命垂危时之所以不能睡,通常是因为心理状态问题、生命体征不稳定、药物作用、呼吸困难...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9-17

  • 支气管扩张怎么治疗才能除根,中药治疗有哪些支气管扩张怎么治疗才能除根,中药治疗有哪些

    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慢性化脓性炎症和纤维化,使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导致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的常见慢性疾病。临床常见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反复咯血,...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9-17

  • 山楂怎样吃降血压最好山楂怎样吃降血压最好

    山楂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健康益处的食物和中药材,其降血压的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生吃山楂、山楂泡水、山楂煮粥、山楂煎汤、山楂制作食品等关于山楂怎样吃降血压最好,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说明:1、生吃...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9-17

  • 莓茶的功效与作用长期喝的危害有哪些莓茶的功效与作用长期喝的危害有哪些

    莓茶可以起到抗氧化作用、促进消化、提高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保护视力等功效与作用,长期喝有可能会出现酸性刺激、过敏反应、色素沉着、药物相互作用以及高糖摄入等危害,如果有异常的情况,可...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9-17

  • 溃疡性结肠炎肠胀气不排气怎么办溃疡性结肠炎肠胀气不排气怎么办

    溃疡性结肠炎肠胀气不排气,可以通过腹部按摩、口服胃肠动力药物、灌肠疗法等方式进行治疗,具体可遵医嘱。具体分析如下:1、腹部按摩:溃疡性结肠炎通常是指一种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能与肠道的免疫...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9-17

  • 蜂花粉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蜂花粉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

    蜂花粉的作用是补充营养、健脾益胃、补气养血、宁心安神、增强免疫力等,可以遵医嘱使用蜂花粉。1、补充营养:蜂花粉的营养价值比较高,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可以提供身体...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9-17

  • 吃蒜的好处与功效吃蒜的好处与功效

    吃蒜是一种传统且广泛应用的食疗方法,对人体健康有着显著的益处。吃蒜的好处包括增强免疫力、降低血压、抗菌消炎、预防心脏病和抗癌作用。具体如下:1.增强免疫力:大蒜含有丰富的硫化物,能够增强免...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9-17

  • 孕妇能不能吃阿胶枣孕妇能不能吃阿胶枣

    孕妇一般情况下可以吃阿胶枣。但需要注意适量食用,过量食用可能会导致呕吐、腹痛等胃肠道不适。对于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妇者,则不建议吃阿胶枣。阿胶枣是以上好红枣为原料,添加桂花、陈皮、阿胶等中药...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9-17

  • 艾灸膝盖外侧整个腿部很温暖艾灸膝盖外侧整个腿部很温暖

    由于艾灸有温经散寒作用,足三阳经都通过膝盖外侧,足三阳经又贯穿整个腿部,因此艾灸膝盖外侧整个腿部很温暖。一、艾灸的作用有:1、温散寒邪,治疗寒邪为患,偏于阳虚诸证,可以治疗寒湿痹痛和寒邪为...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