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知识 >  什么叫肾检测卡,看懂尿检表的进来

什么叫肾检测卡,看懂尿检表的进来

来源:金话筒医药 时间:2023-02-15 14:27:11 手机版

本文目录一览

1,看懂尿检表的进来2,肾炎如何检查快速有效3,肾功能不全检查需要注意些什么

1,看懂尿检表的进来

你只提供尿检,无临床症状描述,其实诊断起来很困难。尿路感染可以有红细胞,不一定都搞得人心惶惶的,以为是肾脏的什么大毛病。从你目前来看,基本就是尿路感染,而且从后一张单子来看,都OK了,白细胞及红细胞全都搞定转阴了。药么,最好再吃个三天,因为疗程的问题,需要巩固,你在医院治疗时间明显一周都没到,其实只吃点左氧就OK,不用那么贵的,一天吃2片,吃个三五天。真不想吃的话,也可以,多喝水多排尿即可。依上面的检查报告来看你可能是有肾脏的疾病了,不会传染但不能同房共事,也不是龟头炎,可能是肾炎,建议去医院进一步检查下肾脏看看是结石还是肾炎等,不要耽误了。根据你这个情况,首先肯定存在一个尿路感染,肯定需要服用抗生素,另外你的尿隐血3个加,红细胞满视野,红细胞呈均一性,提示存在肾脏的损害,建议你先做B超,看是否有结石或肾积水,如果B超阴性,建议进一步作肾活检,看是否有肾炎,哪一种类型,尽量不要和妻子同房,去专科的肾脏病科医院做详细检查,林外可以查个血常规,看是否有贫血(肾脏病很多会引起贫血)你应该赶紧去正规医院做系统的治疗,尿潜血3个加,这是肾上的问题,有点严重;白细胞3个加,应该不是单纯的尿路感染了,如果尿道口有很多分泌物最好做个支原体衣原体之类的细菌培养等等,治疗好之前最好别同房了,肯定会传染的!!!生殖系统方面的感染挂水也好,吃药也好,抗生素从体内排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所以症状消失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也不太懂,个人看法,希望能帮到你。去医院尿检,太麻烦了,直接使用尿大夫app吧,在家就能做尿检,提供检测结果分析

2,肾炎如何检查快速有效

推选你使用\"检易宝\"肾脏疾病检测卡,可以很方便快速有效的出结果,避免了去医院检查的繁琐和时间的不便,而且在家自己测测就可以的。我有同事也得过肾炎,经过一段时间的保养就没事了,不用担心,只要你经常给自己做检测,及时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没问题的。腰酸背痛有很多原因,你是不是最近熬夜,或者坐的时间有点长了,多做些有氧运动,试试吧

3,肾功能不全检查需要注意些什么

尿常规检查:是最简便而可靠的检测泌尿道感染的方法。宜留清晨第一次尿液待测,凡每个高倍视野下超过5个白细胞称为脓尿。现用试纸法检测白血球,简称尿入联,机理是白细胞中含有酯酶,可产生哚酚与试纸中的重氮盐产生紫色反应,当白细胞超过10个/ml时呈阳性反应,但甲醛等防腐剂可造成假阳性反应。试纸中应用Griess硝酸盐还原试验,即肠道细菌能将尿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而使试纸显色,革兰阳性性菌和假单胞菌对此不敏感,大量维生素C可呈假阳性反应,患者宜在服用此药后至少10小时以上收集尿标本。  急性泌尿道感染时除有脓尿外,常可发现白细胞管型,菌尿,有时可伴显微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尤其是布鱼虾杆菌、奴卡杆菌及放线菌感染时。偶见微量蛋白尿,如有较多蛋白尿则提示肾小球受累及。  尿细胞学检查:以往认为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大于105/ml有临床意义,小于104/ml为污染所致,现大量事实证明约92%革兰氏阴性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菌落计数大于105/ml,仅70%左右的革兰阳性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菌计数超过105/ml,而20%~30%的患者其菌计数仅有103~105/ml,尤其是大多数下尿路感染乾。  菌落计数不高的原因有: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明显使尿液在膀胱内逗留的时间太短暂不利于细菌的繁殖;抗菌药物的治疗;快速利尿;特别酸化的尿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尿路梗阻;腔外感染;或是厌氧菌等需要特殊培养基的细菌感染。革兰阳性细菌分裂慢,且有疑集倾向,故菌落叶计数往往偏低,因此有临床症状者菌落计数在103~104/ml也需考虑感染存在。肾功能不全要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同的疾病引起的肾功能不全治疗也不完全一样。去糖尿病肾病、IGA肾病等,不过饮食上注意蛋白类摄入量,避免应用对肾功有损害的药物。  肾功能不全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肾病病症,针对于这样一种代表性肾病病症,湖南长沙普济肾病医院的专家医师们建议运用多方面的检查。肾功能检查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针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是必须从肾功能不全检查中得来的结果来核实的。肾功能不全检查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尿常规检查   尿液检查是肾功能检查的常见项目。专家指出,验尿的时候最好采集当天的晨尿,也就是早上起来的时候上厕所的尿留下来一点即可。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检查结果共同点是:   1、尿蛋白定量增加,晚期因肾小球绝大部分已毁坏,尿蛋白反而减少;   2、尿量减少,多在每日1000ml以下;   3、尿沉渣检查,可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和颗粒管型,蜡样管型最有意义;   4、尿渗透压降低,多在每公斤450mosm以下,经重低,多在0.018以下,严重时固定在1.010~1.012之间,作尿浓缩稀释试验时夜尿量大于日尿量,各次尿比重均超过1.020,最高和最低的尿比重差小于0.008。   二、血常规检查   肾功能不全者会有明显贫血,为正常细胞性贫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增高。患者的血小板降低,细细胞沉降率加快。因为一般的肾脏疾病并发症都会出现贫血的现象,红细胞异形等。   血生化检查   在血检中,如果患有肾功能不全,血浆中白蛋白减少,血钙偏低,血磷增高,血钾和血钠随病情而定。   三、其他检查   除了上面两种常规肾功能检查项目之外,如x线尿路平片和造影、同位素肾图、肾扫描、肾穿刺活组织检查等,对肾功能检查和后续治疗,也能起到指导作用。其中肾穿刺检查,是最为精准的一项。   而蛋白尿是因为尿液中出现超过正常量的蛋白质。当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或血浆中低分子蛋白质过多,这些蛋白质便会大量进入原尿,当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时,就产生蛋白尿。   此外,当肾小管上皮细胞受损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或丧失时,则产生肾小管性蛋白尿。

最近更新

  • 汗水流太多会有哪些问题汗水流太多会有哪些问题

    汗水流太多一般会对人的造成一定的损伤,从中医来说汗水流太多可导致人体津液的丢失,导致人体出现阴虚和气血亏虚,从西医的角度来说,汗水流太多可导致人体出现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一、中医:1、阴虚:...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5-08

  • 舌苔厚白警惕哪四种病舌苔厚白警惕哪四种病

    不存在舌苔厚白警惕哪四种病的说法。可能是食物刺激、口腔卫生不佳、消化不良、干燥综合征、鹅口疮等导致。建议及时就医,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针对性的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具体分析如下:1、...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5-08

  • 霜桑叶配什么喝止汗效果好霜桑叶配什么喝止汗效果好

    霜桑叶配麻黄根、浮小麦喝止汗效果好,此外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机进行加减效果更好。霜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出现的肺热咳嗽、肝阳眩...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5-08

  • 艾草叶做枕头的功效与作用艾草叶做枕头的功效与作用

    艾草叶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缓解疲劳和促进睡眠、温暖和驱寒、缓解头痛和颈椎痛、舒缓肌肉疼痛和关节炎、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调理等功效与作用。1、缓解疲劳和促进睡眠:艾草叶具有舒缓神经的作用,...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5-08

  • 山药面条的功效与作用山药面条的功效与作用

    山药面条是以山药粉为主料,豆粉、小麦粉等为辅混合制成的面条,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作用。1、补脾养胃:山药面条是以山药粉为主料,山药性味甘、平,入脾经,平补三焦,具有补脾养胃的...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5-08

  • 三七粉能治痛风吗三七粉能治痛风吗

    三七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痛风,但不能根治痛风。三七粉是一种中药,功效是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等,主要用来治疗出血症及瘀血引起的肿胀疼痛等疾病。痛风是西医病名,中医并没有对应的疾病,中医一般根...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5-08

  • 芦荟功效与作用及禁忌芦荟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芦荟的功效与作用有保湿、修复晒伤、减少皱纹、抗菌消炎、泻下通便、清肝热、增强免疫力、调节血糖、减肥。芦荟的禁忌包括过敏体质者慎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脾胃虚寒者慎用、不宜过量使用、与某些...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5-08

  • 玄参和麦冬煲水喝的功效与作用玄参和麦冬煲水喝的功效与作用

    辅助答案:玄参和麦冬属于中药学中的两种草药,煲水喝具有很好的解毒清热、止咳化痰之功。玄参性微寒,味甘、苦、咸,归脾、胃、肾经,具有滋阴凉血、解毒泻火之功;麦冬性微寒、味甘、苦,归心、肺、胃...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5-08

  • 龟苓膏多久吃一次合适龟苓膏多久吃一次合适

    通常并没有规定说龟苓膏多久吃一次合适,不同体质的人群建议服用的频次不同。具体介绍如下:龟苓膏的是由龟板胶、茵陈、金银花、甘草等制作而成,具有清热解毒、降火除烦的功效,性味寒凉,适用于平素容...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5-08

  • 栀子金花丸和西瓜霜能一起用吗栀子金花丸和西瓜霜能一起用吗

    栀子金花丸和西瓜霜通常能一起用,对口腔溃疡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过度疲劳或者是经常吃刺激性的食物,会导致口腔出现口腔溃疡,使局部出现红肿、脓液、疼痛等症状。口腔溃疡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会随...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