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牙

36篇文章

4910人浏览

1 牙龈上有小白点颗粒状

牙龈上的白点有可能是新生儿上皮珠、口腔溃疡、细菌或病毒感染等病因所致,需根据具体病因对症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新生儿上皮珠:新生儿上皮珠,也称作马牙,是由于粘液腺分泌物或上皮细胞积聚而形成的白色或黄白色小颗粒,很容易出现在牙龈或口腔和上颚的中线,这是新生儿的一种特殊生理表现;可以在数周内自然消失,通常不需要治疗,也不宜过度干预,以免造成新生儿口腔黏膜损伤和感染。

2、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通常发生在软腭、舌头、嘴唇、脸颊和牙龈等部位;口腔溃疡表面的中心为黄色或白色,边缘为红色。因此,牙龈上的白色颗粒也可能是由口腔溃疡引起的,一般采取对症处理,局部使用可以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如西瓜霜、冰硼散;疼痛较严重时,可使用止痛药物,如利多卡因气雾剂,配合消炎药物治疗,如头孢类、青霉素类药物。

3、细菌或病毒感染:牙龈上有白色的小颗粒,可能是由食物残渣堆积引起的,或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牙龈炎;建议到医院口腔科进行洗牙治疗,配合复方硼酸溶液和复方硼砂溶液。

所以,患者口腔牙龈上出现白点状颗粒,建议及时到口腔科检查,明确诊断。

阅读全文

2 宝宝牙床上鼓起白包包

宝宝牙床上鼓起白包包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生理性的原因,如出牙、马牙等;也可能是病理性的原因,如牙龈囊肿等。家长需及时带患儿就医,明确病因,以免耽误病情。具体如下:

1、出牙:宝宝如果还没有长牙,则可能是正在出牙的表现,此时的宝宝可能会因出牙而感到不适,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宝宝的不适感,比如给宝宝咀嚼环让宝宝咀嚼;或者给宝宝吃点苹果酱或酸奶。

2、马牙:马牙是一种生理性现象,由于牙板增生角质化于牙床黏膜而导致的;马牙一般没有不适感,并会自行脱落。若家长育儿经验不足,无法判断是否为马牙,可去儿科就诊,咨询专业医生,切勿强行挑破或擦拭。

3、牙龈囊肿:婴幼儿的牙龈囊肿可能是由牙龈上火导致的,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牙龈囊肿含有炎性细胞,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三黄片、牛黄解毒丸等药物,平时让宝宝清淡饮食。

阅读全文

3 应该如何预防宝宝长出马牙呢

预防宝宝长出马牙,需保证喂养清洁。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妈妈在喂哺前应用肥皂清洗双手和乳头,擦拭乳头的毛巾也应消毒后再使用。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及滴管均应清洗干净并高温消毒后才能给宝宝使用。

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4--6周时,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这是什么呢?专家表示,乳牙胚发育到一定程度时,牙板就会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渐增生角质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状的白色颗粒,这就是“马牙”,也叫“板牙”。马牙并不是真正的牙。它的大小、形状以及内部结构都不像牙齿,也不能行使咀嚼功能。它有什么预防方法吗?

1、正常新生儿无需做口腔护理,只需奶后擦净口唇、嘴角、颌下的奶渍,保持皮肤粘膜干净清爽即可。如患了口炎或其他口腔疾病则需做口腔护理。妈妈要注意做口腔护理的时候,使用的物品一定要清洁卫生,经过消毒才可以使用。棉球蘸取的溶液不可过多,防止宝宝将溶液吸入呼吸道,操作时动作要轻,棉球要夹紧,防止棉球掉到口腔后部,堵住咽喉部造成窒息。

2、“马牙”不能擦更不能挑,年轻父母要做的是注意新生儿的口腔卫生,切不可以为孩子擦什么“马牙”,这样做不利于保护孩子的健康。

3、马牙不是病,它是牙齿发生过程中伴发的现象,并不是人人都长。婴儿吮奶过程中牙床和乳头摩擦,经过一段时间后“马牙”便会自行脱落。

4、保证喂养清洁。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妈妈在喂哺前应用肥皂清洗双手和乳头,擦拭乳头的毛巾也应消毒后再使用。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及滴管均应清洗干净并高温消毒后才能给宝宝使用。测奶液温度时,父母可以在手背上滴一滴,而不要直接吸橡皮奶嘴,以避免细菌传播。

应该如何预防宝宝长出马牙呢?以上已经为家长朋友们介绍了详细的预防方法,能落实多少,就看家长们自己的努力。更多相关知识,小编推荐您阅读:盘点宝宝长牙那些认识误区

阅读全文

4 新生儿6种异常无需慌张

对新出生的小婴儿,出现种种与成人不同的现象,新手爸妈难免手足无措,心里七上八下。为此,育儿专家特意为新爸妈们介绍了新生儿6种看似异常的正常现象。

1.体重下降。新生儿在出生一周后体重减轻,是因为宝宝在妈妈体内一直泡在羊水里,再加上宝宝进食还没上轨道,每天排出的大小便、呼吸及皮肤排出肉眼看不见的水分等,使体内水分丢失,造成体重在出生一周内减轻。减轻的重量最多可达到出生时体重的10%。随着宝宝渐渐适应,到了第10天,体重就会增加。若在10天后出现体重不增、甚至下降,则可能是喂养不当或受疾病影响。

2.吐奶。未到3个月的宝宝,贲门肌肉尚未发育健全,且新生儿胃容量较小,所以,大部分宝宝都会在喂奶后、哭闹多动或轻拍背部时,从嘴角慢慢溢出或多或少的白色奶汁。因此,喂完奶后,家人可用手轻拍宝宝背部几分钟,避免宝宝过度哭闹。随着月龄的增长,吐奶症状会逐渐缓解。但奶水若是喷射出来的、吐出量很多,或是吐出带有黄绿色的物质,就需进一步检查。

3.头顶肿起。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头部一般呈椭圆形,像肿起一个包。这是由于分娩过程中胎头在产道内受压引起的。有的婴儿出生后头部出现柔软的肿块,这是分娩时受压而引起的头皮水肿或血肿,一般在出生后6~10周可消失。但是如果肿块进行性增大或在10周后仍未消失,要及时就医。

4.长马牙。新生儿的齿龈边缘或上顎中线附近,常会长些乳白色颗粒,表面光滑,数量从1到数十颗不等。这些颗粒在临床称上皮珠,俗称马牙,是牙齿发育最原始的组织,在胚胎发育6周时,由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增质变厚形成。一般2周左右就可自行吸收,不能用针挑或用布擦,以免损伤黏膜,引起感染。

5.尿色发红。新生儿在最初几天尿色发深,稍有混浊,有时尿布上可看见淡淡的红色,属正常现象,一般5~6天后会消失,但如果10天后仍有此情况,则为异常,要及时就医。

6.斗鸡眼。一般而言,新生儿早期眼球尚未固定,看起来有点斗鸡眼,且眼部肌肉调节不良,常有短暂性斜视,属正常生理现象,尤其好发于脸型宽阔、鼻梁扁平的宝宝。父母应常抱宝宝看室内或外面各个地方,促进宝宝的眼珠不断转动,防止斗鸡眼。但是如果宝宝1岁以上仍存在斗鸡眼,需要到医院眼科检查。

新生儿出现这些现象属于正常现象,在以后慢慢的适应中会改变的,无需担心。相关文章阅读推荐:新生儿出生后的48小时护理很关键

阅读全文

5 犀角的功效与作用,犀角的用法用量与用药禁忌

犀角

别名:犀牛角。

性味:苦、酸、咸,寒。

归经:入心、肝经。

入药部位:犀科动物印度犀RhinocerosunicornisL.、爪哇犀R.sondaicusDesmarest、苏门犀R.sumatrensisCuvier、黑犀R.bicornisL.及白犀R.simusCottoni等,以角入药。

犀角的用法用量

内服:磨汁或研末,3~6分;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外用:磨汁涂。

炮制:犀角片:取犀角劈咸瓣,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晒干。犀角粉:取犀角锉粉,研成极细粉末。

犀角的功效作用

功效:清热,凉血,定惊,解毒。

犀角的禁忌

①《雷公炮炙论》:“妇人有妊勿服,能消胎气。”②《本草经集注》:“松脂为之使。恶藋菌、雷丸。”③《纲目》:“升麻为之使。恶乌头、乌喙。”④《本草经疏》:“痘疮气虚无太热者不宜用;伤寒阴证发躁,不宜误用。”

犀角的配伍

①治温热暑疫,痉厥昏狂,谵语发斑,舌色干光,或紫绛,或圆硬,或黑苔;兼治痘瘄毒重,夹带紫斑,暨痘疹后余毒内炽,口糜咽腐,目赤神烦:乌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黄芩各六两,真怀生地(冷水洗净浸透捣绞汁)、银花(鲜者捣汁用尤良)各-斤,粪清、连翘各十两,板蓝根九两,香豉八两,元参七两,花粉、紫草各四两。各生晒研细(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黄汁、粪清和捣为丸(切勿加蜜,如难丸可将香豉煮烂),每重三钱。凉开水化服,日二次。小儿减半。如无粪清,可加人中黄四两研丸。(《温热经纬》神犀丹)②治太阴温病,神昏谵语者:犀角尖二钱(冲磨),元参心三钱,莲子心五分,竹叶卷心二钱,连乔心二钱,连心麦冬三钱。水煎服。(《温病条辨》清宫汤)③治伤寒热毒内盛,身发赤斑:犀角(镑)、麻黄(去根节)、石膏各一两,黄连(去须)三分,山栀子仁一两半。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圣济总录》犀角汤)④治急黄,心膈烦躁,眼目赤痛:犀角屑一两,茵陈二两,黄芩一两,栀子仁一两,川升麻一两,川芒硝二两。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又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犀角散)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上四味,细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黄汤)⑥治吐血似鹅鸭肝,昼夜不止:犀角二两(镑屑生用),桔梗二两(生用)。上二味,捣罗为散。暖酒调下二钱匕。(《圣济总录》生犀散)⑦治下痢鲜血:犀角(屑)、干地黄、地榆各二两。上三味,捣筛,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温服之。(《古今录验方》)⑧治小儿疮疹,不恶寒,但烦躁,小便赤涩,多渴,或赤斑点者:犀角(镑)、甘草(炙)各半两,防风二两,黄芩半两。上为粗末。每服抄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奇效良方》犀角散)⑨治孩子惊痫不知人,迷闷、嚼舌、仰目者:犀角末半钱匕,水二大合,服之。(《广利方》)⑩治小儿丹毒,遍身游走,风热烦躁昏愤:牛蒡子(炒)、荆芥、防风、黄芩各一钱,犀角五钱,生甘草五分。水煎服。外用精牛肉切片贴之,干则另换。(《奇方类编》犀角消毒饮)⑾治热病咽喉赤肿,口内生疮,不能下食:犀角屑一两川升麻一两,川大黄(锉碎,微炒)一两,马牙硝半两,黄柏(锉)半两,黄芩一两。上药捣筛为散,以水四大盏,煎至一大盏,去滓,入蜜三合相和,煎一两沸,放温,徐徐含咽。(《圣惠方》犀角煎)⑿治亦眼肿痛:犀角末半两,秦艽(去苗、土)二两,黄连(去须)、滑石(碎)、马牙硝各一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出油)半两。上六味,捣研为末,和匀,以沙糖水一处入药熬成膏,每用皂子大,沸汤化洗之。(《圣济总录》犀角膏)⒀治瘭疽:饮犀角汁。(《千金方》)

犀角的论述

①《纲目》:“犀角,足阳明药也。胃为水谷之海,饮食药物必先受之,故犀角能解一切诸毒。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风邪热毒,必先干之,故犀角能疗诸血及惊狂斑痘之证。”②《本草经疏》:“犀角,今人用治吐血、衄血、下血,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疮疽稠密热极黑陷等证,皆取其入胃入心、散邪清热、凉血解毒之功耳。”③《本草正》:“犀角,性升而善散,故治伤寒热毒闭表,烦热昏闷而汗不得解者。磨尖搀入药中,取汗速如响应。仲景云:如无犀角,以升麻代之者,正以此两物俱入阳明,功皆升散,今人莫得其解。每致疑词,是但知犀角之解心热,而不知犀角之能升散,尤峻速于升麻也。倘中气虚弱,脉细无神,及痘疮血虚,真阴不足等证;凡畏汗,畏寒,畏散者,乃所当忌。或必不得已,宜兼补剂用之。”④《本经逢原》:“犀角,治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犀角地黄汤为专药。若患久气虚,又为切禁,以其能耗散血气也。痘疮之血热毒盛者,尤为必需;然在六、七日灌浆之时,又为切禁,以其能化脓为水也;而结痂后余毒痈肿,则又不忌;惟气虚毒盛之痘,切不可犯。”

阅读全文

推荐阅读

马牙七的功效与作用,马牙七的用法用量与用药禁忌
马牙七的功效与作用,马牙七的用法用量与用药禁忌

马牙七性味:味辛、微苦,性凉。归经:归心、肺二经。入药部位:为兰科植物流苏虾脊兰CalanthefimbriataFranch.和剑叶虾脊兰CalanthedavidiiFranch.的假鳞茎和根。马牙七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捣敷。炮制

2023-06-15

# 功效 # 禁忌 #

76人浏览
罗勒子的功效与作用,罗勒子的用法用量与用药禁忌
罗勒子的功效与作用,罗勒子的用法用量与用药禁忌

罗勒子别名:兰香子(《海上名方》),光明子(《饮片新参》)。性味:甘辛,凉平。入药部位:为唇形科植物罗勒的果实。形态特征:干燥小坚果呈卵形,长约2毫米,基部有果柄痕迹;表面灰棕色至黑色,微带光泽,于扩大镜下可见细密小点。质坚硬,横切面呈三角形,子叶肥厚,乳白色

2023-06-18

# # 功效 # 用量

180人浏览
胡桐泪的功效与作用,胡桐泪的用法用量与用药禁忌
胡桐泪的功效与作用,胡桐泪的用法用量与用药禁忌

胡桐泪胡桐泪的用法用量内服:入散剂。外用:煎水含漱或研末撒。炮制:多在冬季采收,除去泥土杂质,干燥。胡桐泪的功效作用功效:清热,化痰,软坚。胡桐泪的禁忌禁忌:①《海药本草》:“多服令人吐。”②《本草汇言》:“胃家虚寒不食者勿用。”胡桐泪的配伍①治咽喉急胀,肿结

2023-06-15

# # 功效 # 禁忌

104人浏览
菊花叶的功效与作用,菊花叶的用法用量与用药禁忌
菊花叶的功效与作用,菊花叶的用法用量与用药禁忌

菊花叶性味:味辛、甘,性平。归经:入心、肺、肝、胆四经。入药部位:为菊科植物菊Dendranthemamorifolium(Ramat.)Tzvel.的叶。菊花叶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炮制:夏、秋季采摘,洗净,鲜用或晒干。

2023-06-15

# # 功效 #

153人浏览
马牙半支的功效与作用,马牙半支的用法用量与用药禁忌
马牙半支的功效与作用,马牙半支的用法用量与用药禁忌

马牙半支别名:酱板草、石上马牙苋、酱瓣半支、旱半支、酱瓣草、酱瓣豆草、铁梗半支、山半支、佛甲草、半支莲、仙人指甲、马牙板草、石马齿苋、豆瓣草、六月雪、狗牙瓣。性味:味苦、酸,性凉。归经:归心、肝、大肠三经。入药部位:为景天科植物凹叶景天Sedumemargin

2023-06-16

# # 功效 # 用量

103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