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屎拉出血通常是指便血,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症状,可能是因为痔疮、肛裂、肠道息肉、肠道血管病变、炎症性肠病等原因导致。建议及时就医,根据不同的原因,在医生指导下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措施。详情如下:
1、痔疮:痔疮主要是由于肛门周围静脉曲张、血液回流不畅、便秘等原因引起的。在排便过程中,痔疮可能受到粪便的摩擦和挤压,导致血管破裂而引起便血。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是常见的痔疮治疗方式。保守治疗包括改善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水软化大便、减轻便秘等。手术治疗可以选择肛周先熏后洗、肛门内塞入痔疮栓或痔疮切除术等。
2、肛裂:肛裂主要是由于便秘、过度用力排便等原因引起的。在排便过程中,肛门周围的皮肤和组织被撕裂,导致出血和疼痛。保守治疗是首选,主要通过生活调整和药物治疗缓解症状。如改善饮食规律、避免便秘等,同时可以使用镇痛药、改善便秘的药物等,如遵循医嘱使用阿司匹林片、乳果糖口服溶液等。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3、肠道息肉: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是由于遗传、炎症、感染等原因引起的。息肉表面的血管破裂可能导致便血。根据息肉的大小和性质,可以遵循医嘱选择抗炎治疗、手术切除或定期检查。如果息肉较小,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如遵循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环丙沙星片等。如果息肉较大或性质不明,建议进行手术切除。
4、肠道血管病变:肠道血管病变包括静脉曲张、动脉瘤等,可能由于血管壁的缺陷或血液流动不畅等原因引起。在排便过程中,血管破裂可能导致便血。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静脉曲张或动脉瘤等疾病,遵循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硝酸甘油、地尔硫卓等。内镜治疗可用于局部止血或切除病变组织。如果病情严重,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5、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可能与免疫系统异常、感染等原因有关。炎症可能引起肠道黏膜的损伤和出血,导致便血。主要通过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可遵循医嘱使用5-氨基水杨酸、硫唑嘌呤等。同时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和避免刺激性食物。
如果便血症状持续或者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应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和粗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加重便血症状。同时注意勤清洗肛门,保持肛门的清洁,避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