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知识 >  阿胶的功效与作用,阿胶的用法用量与用药禁忌

阿胶的功效与作用,阿胶的用法用量与用药禁忌

来源:金话筒医药 时间:2023-06-17 00:13:57 手机版

阿胶

别名: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肺经、肝经、肾经。

入药部位: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

形态特征:本品呈长方形块、方形块或丁状。黑褐色,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光亮,碎片对光照视呈棕色半透明状。气微,味微甘。

阿胶的用法用量

用法:烊化兑服,3-9克。

炮制:将驴皮置水中漂泡,每日换水1~2次,至能刮毛时取出,刮去毛,切成小块,再用清水如前漂泡,约2~5天,置锅中加水。煎熬约3昼夜,待液汁稠厚取出,加水再煎,如此反复5~6次,煎至胶质提尽,去滓。将煎出的胶液过滤(或加入明矾细末少许)静置,使杂质沉淀,滤取清胶液,用文火浓缩(或在出胶前2小时加入适量黄酒及冰糖),至呈稠膏状时,倾入凝胶槽内,待其自然冷凝,取出切成长方块,阴干。每块重约1两或2两,小块重约1.5钱。

阿胶的功效作用

功效:补血滋阴,润燥,止血。

阿胶的禁忌

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慎服。①《本草经集注》:得火良,畏大黄。②《药性论》:薯蓣为之使。③《本草经疏》:性粘腻,胃弱作呕吐者勿服;脾胃虚,食不消者亦忌之。④《本草汇言》:胃弱呕吐有寒痰留饮者当忌之。⑤《本草备要》:泻者忌用。

阿胶的配伍

①治小儿肺虚、气粗喘促:阿胶一两五钱(麸炒),牛蒡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钱五分,马兜铃五钱(焙),苦杏仁七个(去皮、尖,炒),糯米一两(炒)。上为末,每服一、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小儿药证直诀》阿胶散,又名补肺散)②治久咳嗽:阿胶(炙燥)一两,人参二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豉汤一盏,入葱白少许,同煎三沸,放温,遇嗽时呷三、五呷;依前温暖,备嗽时再呷之。(《圣济总录》阿胶饮)③治大衄,口耳皆出血不止: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蒲黄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地黄汁二合,煎至六分,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④治便血如小豆汁:阿胶(炙令燥),赤芍药、当归(切,焙)各一两,甘草(炙,锉)半两。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竹叶二七片,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圣济总录》阿胶芍药汤)⑤治妇人漏下不止:阿胶、鹿茸各三两,海螵蛸、当归各二两,蒲黄一两。上五味治下筛。空心酒服方寸匕,日三,夜再服。(《千金方》)⑥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川芎、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白芍药四两,生地黄六两。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金匮要略》胶艾汤)⑦治损动母(胎),去血腹痛:阿胶二两(炙),艾叶二两。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小品方》胶艾汤)⑧治妊娠腹痛,下痢不止:黄连、石榴皮、当归各三两,阿胶二两(炙),艾一两半。上,水六升,煎至二升,分为三服。忌生冷肥腻。(《经效产宝》)⑨治产后下痢:粳米一合,蜡(如鸡子)一枚,阿胶、当归各六分,黄连十分。上五味切,以水六升半先煮米,令蟹目沸。去米内药煮,取二升,入阿胶、蜡消烊,温分三、二服。(《僧深集方》胶蜡汤)⑩治产后虚羸,大便秘涩:阿胶(碎炒)、枳壳(浸去瓤,麸炒)各二两,滑石(研飞为衣)半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半日来未通再服。(《局方》阿胶枳壳丸)⑾治老人虚人大便秘涩:阿胶(炒)二钱,连根葱白三片,蜜二匙,新水煎,去葱,入阿胶、蜜溶开,食前温服。(《仁斋直指方》胶蜜汤)⑿治摊缓风及诸风手足不遂,腰脚无力者:驴皮胶炙令微起,先煮葱豉粥一升别贮;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内胶更煮六、七沸,胶烊如饧,顿服之;及暖吃前葱豉粥任意多少。如冷吃,令人呕逆。(《广济方》)⒀治衄血:阿胶一两(杵碎,炒令黄爆),贝母半两(煨令微黄)。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一钱。(《圣惠方》)⒁治大人小儿吐血阿胶(炒)、蛤粉各一两,朱砂少许。上为末,藕节捣汁,和蜜调下,食后服。(《赤水玄珠》辰砂散)⒂治伤寒热病七日以上,发汗不解及吐下后,诸热不除,遂至发斑阿胶(炒令燥)一两,大青叶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豉百粒,煎至一盏,去滓温服。(《圣济总录》阿胶汤)⒃治妊娠尿血阿胶二两(捣碎,炒令黄燥),熟地黄二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葱汤调下二钱。(《圣惠方》)⒄治妊娠胎动不安,腰腹疼痛阿胶(炒燥)、当归(锉碎)、桑寄生(锉碎)各半两。上粗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空心热服之。(《普济方》阿胶汤)⒅治产后恶露不绝阿胶(炙令燥)、牛角腮(烧灰)、龙骨(煅)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薄粥饮调服。(《圣济总录》阿胶散)⒆治热痢纯赤赤芍药四两,阿胶一两(炒),黄连三两,茯苓二两(去皮)。上除阿胶外,三味为末,用醋先熬阿胶化着稀稠,和前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卫生家宝》四味阿胶丸)⒇治肺虚咳嗽阿胶(粉炒)一钱半,紫苏叶一钱,乌梅少许。每服四字,水煎服。(《幼科发浑》小阿胶散)(21)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四两,黄芩二两,白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黄连阿胶汤)(22)治转胞小便不得,①阿胶三两,水二升,煮取七合,频服。②葱白四十七茎,阿胶一两,琥珀三两,车前子一升。上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要方》)(23)治遗尿阿胶三钱,牡蛎四钱,鹿茸四钱。上锉末。挑三分,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空心服,米饮调亦得。(《普济方》)(24)治虫蚀下部痒,谷道中生疮阿胶(炙燥)、当归(切、焙)、青葙子(炒)各一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艾叶十余片,同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服,午食前、近晚各一。(《圣济总录》阿胶汤)

阿胶的论述

最近更新

  • 山竹是凉性还是热性山竹是凉性还是热性

    山竹一种热带水果,又称为“果中皇后”,在南方地区广受欢迎。山竹属凉性水果若在食用山竹的过程中出现意外,建议及时就医治疗。山竹果肉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极高。从中医角度分析,山竹性...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9

  • 鸡血藤的功效与作用鸡血藤的功效与作用

    鸡血藤的功效和作用一般包括抗炎作用、抗菌作用、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抗氧化作用等,建议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1、抗炎作用:鸡血藤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9

  • 静脉曲张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静脉曲张怎么治疗最好的方法

    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因个体差异和病情严重程度而异,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被视为最好的,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情境,其中包括压迫治疗法、硬化剂治疗、血管外激光或脉冲光治疗、外科抽除手术、中医治疗等...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9

  • 艾灸后有脏血从下面流出艾灸后有脏血从下面流出

    艾灸后有脏血从下面流出是指艾灸后女性出现阴道流血,并非是脏血,这种情况出现临床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说明艾灸有效,是经络疏通后瘀血排出体外的表现;二是说明艾灸操作不当引起身体损伤出现的流血。1...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9

  • 荞麦面皮减肥期间可以吃吗荞麦面皮减肥期间可以吃吗

    荞麦面皮减肥期间可以适当吃。减肥还需注意饮食均衡和积极运动,这样才能比较好的达到减肥的目的;此外,从中医角度来说,气虚和阳虚的人群更加容易发胖,出现相应症状的建议进行调理。1、合理食用:荞...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9

  • 吃完橙子嘴巴一圈辣乎乎的怎么办吃完橙子嘴巴一圈辣乎乎的怎么办

    吃完橙子嘴巴一圈辣乎乎的,可能是由于橙子未成熟、过敏、酸性刺激、口腔疾病、过度食用等原因导致。如果症状较为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可在医生指导下给予针对性的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具体分析如下:1...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9

  • 老人忽冷忽热出虚汗怎么回事老人忽冷忽热出虚汗怎么回事

    老人忽冷忽热出虚汗,可能是由于气虚、阴虚、风热表证、少阳病、风寒感冒、肝胆湿热等原因引起的。建议及时就医,根据不同的原因,在医生指导下给予相应的措施。具体如下:1、气虚:这是由于过度劳累或...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9

  • 晚上汗流不止是什么原因晚上汗流不止是什么原因

    晚上汗流不止,可能是由于睡眠环境闷热导致的生理原因,也有可能是由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多汗症、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理性原因导致的。具体如下:一、生理原因:晚上出汗过多通常会考虑睡...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9

  • 湿热症状吃什么中成药湿热症状吃什么中成药

    湿热症状一般可以吃三仁汤、王氏连朴饮、茯苓皮汤等中成药,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具体如下:从三焦论治,治上焦宜轻,以芳香辛宣;治中焦宜平,以辛开苦降;治...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9

  • 通窍鼻炎片是饭前还是饭后吃通窍鼻炎片是饭前还是饭后吃

    通窍鼻炎片饭前吃,饭后吃都可以,可根据患者的胃肠情况进行选择。通窍鼻炎片属于中成药,由炒苍耳子、薄荷等成分组成,可用于改善鼻塞、流涕、前额头痛、过敏性鼻炎等症状。如果患者的胃肠功能较好,没...

    中药知识 日期: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