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在临床称为发热。发热后的正确做法一般包括多休息、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物理方式退热、药物退热治疗等。具体介绍如下:
1、多休息:成年人的肛门温度正常范围在36.5℃~37.7℃之间,口腔温度正常范围在36.3℃~37.2℃之间,腋下温度正常范围在36.4℃~37.2℃之间。如果测量体温超过上述范围值,则属于发热。发热常见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或者是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感染导致。建议患者多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发热时,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对抗病毒或细菌,适当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同时也能缓解因发热导致的疲劳感。
2、补充水分:发热时身体会出汗较多,为避免造成脱水,建议多喝温水,必要时在医嘱下口服补液盐,帮助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多喝水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有利于机体多次排汗和排尿,有助于退热。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减少病毒和细菌的滋生,有助于身体恢复。
4、物理方式退热:出现发热的情况,如果腋下体温未超过38.5°C时,可以使用温水擦拭身体,或者是将湿毛巾敷在额头、腋下、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带走体表的一部分热量,帮助体温降低。但不要使用过于寒冷的水或冰块来降温,避免引起寒战或血管收缩。
5、药物退热治疗:如果腋下体温超过38.5°C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进行退热治疗,如布洛芬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等。
除上述方法外,如果腋下体温超过38.5°C持续不缓解,或者是伴有咳嗽、咽痛、高热惊厥等,建议及时就医治疗。日常饮食建议以清淡、易消化为主。